戒断
冰毒
戒断
麻古
戒断
K粉
戒海
洛因
欢迎您来到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官网
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
首页 > 戒毒科普 > 医护前沿

这个在72年前投降的国家,还是新一代毒品之王-冰毒的制造源头

原标题:这个在72年前投降的国家,还是新一代毒品之王-冰毒的制造源头

作者:陈敏

编辑:晓晨

校对:晓晨

1502936801669101.png

72年前的8月15日,一直妄想全面占领中国的日本侵略者,正式向全世界人民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刻,四万万中国同胞沸腾了,纷纷涌上街头欢呼流泪,相互拥抱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他们拿出锣鼓、喇叭、铃铛,甚至脸盆、桶子,凡是能发出声响的,都用力敲打,仿佛要将心中这么多年的悲恸宣泄而空。

72年后的8月14日,全国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这是一部讲述一群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幸存老人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她们在历史上被施暴者安上了一个屈辱的名字-“慰安妇”。无论是你了解或不是了解,请支持一下这部电影,记住这一段民族的屈辱史。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想给大家讲述一下日本这个国家,在另一场战争上的表现,即与毒品的战争。这不再是国与国之间仇恨战争,而是一场关乎人类生存的战争,而对手则是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强毁灭性的毒品。在这场与毒品的战争中,日本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看完此文,相信大家都会有答案。

众所周知,冰毒的主要成分就是苯丙胺类物质,这种物质于1887年,由罗马尼亚化学家 Edeleano 在德国柏林首次合成。差不多同一时期,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也从麻黄素中结晶提取出了苯丙胺。

最开始苯丙胺是用于治疗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并抑制食欲,时至今仍有治疗肥胖症的非法药物中含有苯丙胺类成分。时间到了1919年(也有说1917年),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也有说绪方章)通过对苯丙胺进一步研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

1936年,德国医学科学家迈耳首次发表论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军方的关注,让正处于二战的各国政府动起了歪念。

很快,轴心国的德国、日本,将其用于提升士兵的士气和耐久力,由此甲基苯丙胺正式被列为军需药品。日本还在朝鲜等地建立制药工厂,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二战期间,德军在炎热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为兴奋剂以增加其作战效率,另外在太平洋战场和苏联斯大林格勒等战场中,日本和德国军队士兵就是依靠这种药物保持不同寻常的战斗力。

据史料记载,日美之间发生的冲绳岛战斗中,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也称自杀性飞机队,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后驾着战机亢奋地冲向美国舰队。因此甲基苯丙胺又被日本士兵称为“猫目锭”、“突击锭”或“空击锭”。

尽管服用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以使军人在连续作战中不会感到疲劳和恐惧,但研究人员始终无法减少或消除其的巨大副作用,即长期食者会出现精神偏执,行为举止咄咄逼人,并引发反社会及性暴力倾向。

军队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直接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让士兵们陷入更加疯狂的精神状态,甚至在杀戮中得到快感,做出各种人神共愤的罪行。尽管如此,日本帝国主义迫于战场压力,选择无视甲基苯丙胺的副作用,丧心病狂的大批量制造苯丙胺类兴奋剂,以军需品的名义配给军队,投入到侵略战争中。

战场上许多日本士兵由于过量吸食,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如妄想、多疑、暴躁等,更是将人性中最残忍暴力的一面撕扯出来曝晒于光天化日之下。日本军队像一头发疯的野兽,对敌国的军民进行无差别的屠杀。

因为冰毒对吸食者自身的伤害巨大,二战时期有许多日本兵并非死于战争而死于服用毒品。当然,纵观整个二战,使用甲基苯丙胺兴奋剂,并不是轴心国的专利。美国军方在获知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国军队动态后,也很快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

二战结束后,相当于亡国的日本国民心态极为复杂,与清朝末年民众吸食鸦片一样,急需一种外部的力量来麻醉自己神经。日本便将时作为曾经军需品囤积,又被称为“觉醒剂”的苯丙胺药物以片剂或针剂的方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价格极其便宜。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国民,一方面陷入举国上下极具挫败和悲观意识中,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精力搞战后建设,恨不得一天24小时忙碌工作,忘却一切。而觉醒剂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还能在其精神上有一种被麻醉的欣快和松驰感,一付觉醒剂无意中撑起了负重累累的战后的日本,成为那个时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抚慰剂。

据资料记载,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觉醒剂的民众高达200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成瘾者达55万人。另有史料称,那个期间日本有5%—10%,相当于300万的民众,都在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这被称为日本毒品滥用的第一次高峰,其主要吸食主体为成年男性。

到了1946年至1950年期间,日本国内的刑事案件、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这无疑就是吸食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巨大副作用,这一切引起了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

日本政府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不能再使用了,必须给予取缔。于是,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产和销售。觉醒剂在日本沉寂了近20年。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贩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如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固体甲基苯丙胺,毒贩们将这样的晶状物叫做“ice”,其性状为纯白色晶体,晶莹剔透,外观似冰,被吸、贩毒者也称之为“冰”,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冰毒”。

与之前的作为兴奋剂作用的不同,“冰”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更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更易成瘾。很快,这种制毒技术被日本毒贩们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毒贩们还发明类似吸水烟的方式吸食冰毒,这种新的吸食方法,更容易导致冰毒在普通人群中的扩散,以至于形成了全世界范围的冰毒滥用。

此时的日本国内,由于经济的复苏和腾飞,其国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解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后,放下那根紧绷了20年的弦,日本一些民众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觉醒剂之后的新产品冰毒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新的精神体验和自我陶醉方式。

而在日本国内的青少年,由于多数是在战后成长起,其生活方式变成追求时尚、新潮,讲究个人享受。与上一代不同,他们吸食冰毒为了获得精神欣快感和追求刺激的感受。至此整个日本国内吸毒群体成分不再单一,不但中壮年人成为吸毒的主要群体,青少年和女性吸毒者的数字也开始攀升。

尽管自1951年起,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严禁吸毒,但由于日本有吸食觉醒剂的历史,新一代觉醒剂问世,使得日本又一次爆发甲基苯丙胺的滥用高峰。而同一时期,全球范围内更流行的毒品是海洛因,并未意识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经在日本诞生。

日本毒贩掌握着生产冰毒的关键技术,但遭到日本政府的严厉打击,这些毒贩只得纷纷跑到境外建立地下毒品加工厂,而最近的地方就是一海之隔的韩国。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日本毒贩就派人到韩国找合作者,筹谋在韩国设立毒品加工厂。

最初双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韩国制作,回销日本,但结果是,到70年代末期,冰毒也开始在韩国蔓延。在70年代初,韩国在册的吸毒人数尚不足百人,但1988年,在册吸毒人数已到3320人。日本的“技术性”输入引发了韩国的毒品滥用问题。

日本毒贩的制毒技术输出,让原本只在本国泛滥的冰毒开始在周边国家传播开来,除已遭“技术性”侵害的韩国,沿海的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地区也开始滥用成灾。作为冰毒制造的源头国家日本,其身份由冰毒制造国变成纯粹的冰毒消费国。

这种以制毒技术为输出的渐次传递,形成了有特色的“跨国色彩”。这条国际线路为日本—韩国(70年代)—中国台湾、香港(80年代)—菲律宾与中国大陆(90年代),最后在世界各国蔓延,并迅速打败海洛因,成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时间到了1992年5月,在我国广东省的一次缉毒行动中,警察查获一个毒品加工工厂,与以往不同的是,毒品工厂加工的并不是传统毒品中的海洛因,而是一种全新合成毒品-冰毒。这个事件标志着新型合成毒品的制作开始在我国出现,至此中国也遭冰毒全面入侵。

这里有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新一代化学合成毒品在中国的泛滥史:

视频封面

新型毒品的危害_腾讯视频


知乎网友部分评论截图:

1502936650665400.png

1502936680579508.png

1502936695114640.png

1502936724132004.png

上一篇:身边有人吸毒怎么办?他们的故事,或许值得你警惕

下一篇:在明星吸大麻的报道中为什么媒体写成吸毒?

|

最新文章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您可能感兴趣的作者